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,家国两相依。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,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,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,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。我们要认识到,千家万户都好,国家才能好,民族才能好。”我有一个幸福的家,家中有一位伟大的母亲。母爱如泉,滋养我的一生!
又到母亲节。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风雨无情,霜雪老人。而今的母亲已是满头白发,年事耄耋。母亲的芳华不再,母亲的母爱更深。儿时的记忆,没有被风霜磨蚀,没有被岁月尘埋,而是愈来愈清晰,愈来愈光亮,愈来愈牢牢地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,历久弥新。
儿时的我很不懂事,虽然是个男孩子,却也在过年的时候没有出息地给母亲哭闹着要新棉袄。母亲为了能让我大年初一穿上新棉袄,在微弱的油灯下密密缝制。初一一大早有人来拜年了,我的新棉袄也做完了。那时的我只有欣喜,只有跳跃,只有和小伙伴穿新衣戏耍的快乐,却不曾想到母亲的辛苦,更没有对母爱的深层次的理解。
我家祖祖辈辈是农民,只是到了我这一代才“出息”了我这个大学生,成为名符其实的“城里人”。我小时候生活在河南黄河滩头,是母亲把我们三个孩子养大。家境虽然贫困,但母亲以她高远的眼光供孩子们读书。读高中,而且是在县城一中读高中,那不仅是我们一家的骄傲,是我们整个村子里父老乡亲的骄傲,即便是在整个乡里也是凤毛麟角,一大新闻。高考前夕,母亲听我说想买一套《数理化丛书》,从箱子底部拿出一个布包,打开一层又一层将钱全部给了我。这钱,我拿在手上,沉沉的,暖暖的,我的心里却是酸酸的。这钱,对于我们家来说,可是一笔“巨款”,是母亲省吃俭用多年积攒下来的。母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过困苦的日子,也要克服一切困难让孩子们读书。
我在外地读书的时候,每次从学校回家,母亲总是做最好吃的给我带上。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当时,能吃上白面馒头是极大的奢侈,是一种高消费,是只有过年才会有的食物。春播夏耘秋收冬藏,种粮种菜除草插秧,母亲吃了太多的苦,受了太多的累,但日子过得快乐而幸福,总是对生活充满希望,对儿女充满期待。母亲站在村口挥手送我返校的那个瞬间,成为我心中永恒的风景。母亲将那个贫穷的小农村的村口,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,挥成了一抹七彩的虹。
母亲是个尊老孝道、热心助人的人。母亲的孝道在我们村子里是出了名的。母亲常年累月地孝敬我的爷爷奶奶,好吃的给老人吃,好用的给老人用。母亲将养了一年的猪卖了60元钱给我的奶奶买了一件皮袄。这件皮祅陪伴了奶奶一生。当时老人们有一件皮袄是引起轰动的事情,因为整个村子里也没有几个老人能有福分享用,在当时这是一件奢侈品。村子里有老人小孩生病看医生没有钱,母亲总是慷慨解囊、大方相助,赢得村民们的交口称赞。
母亲是个朴素节俭、吃苦耐劳的人。在穷困的黄河滩头一个人担起养育三个孩子和照顾两位老人的重任,还要下田种地,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。年复一年地忙田地里的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和照料老小,一年四季都是她忙碌的身影。由于过度的操劳,使她的脸和手,已经看不出她年龄该有的皮肤,特别是一双手掌上,覆盖了一层厚厚的茧,摸上去感觉硬邦邦的。在我的印象中,妈妈穿着俭朴、省吃节用,即便进城后,日子好了,吃穿不愁了,但母亲依然秉承着艰苦朴素、勤俭节约的作风。
我和弟弟妹妹都在“润物细无声”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家风的浸润。我不排斥时尚,我不反对新潮,我不讨厌名牌,我也不会把自己装扮成一副穷酸模样。但我崇尚节俭,反对骄奢;崇尚勤勉清廉,反对铺张浪费;崇尚仁爱宽容,反对欺诈霸凌;崇尚实干笃行,相信努力就能成功。清贫、恬淡、勤奋、上进已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,并将感染和影响自己的下一代。
而今,我将母亲接到了城里。每当我上班离开家的时候,母亲还像四十多年前站在村口那样,站在阳台上挥手送别,痴痴伫望。这动作太熟悉,太深情。还是那双手,还是那个人,还是那场景,但岁月沧桑,母亲老矣!
时光如梭,四十多年过去了。在我的心里,母亲吃苦耐劳的品格愈发高尚,孝道老人的一片真心愈发可敬,除夕夜里为我缝制新棉袄的油灯愈发明亮,为我买书的钱愈发厚重,挥手送别的画面愈发镌刻心间……点点滴滴的母爱,汇成爱的清溪,哺育我成长、慰藉我的心灵。
母亲那些事太小太小又太多太多,不胜枚举;母爱之恩情太深太深,无从言表。今天,当我用笔触及母爱这个圣洁的话题,原本积聚在内心的千言万语难以倾诉,而泪水却一触即发,朦胧了我的双眼……
古语有云:“天下之本在家”。家庭是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。我的母亲是位伟大的母亲,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,三个孩子在母爱的滋润下健康成长,并先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,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、努力工作、喜报频传。是母亲的言传身教,让我们受用一生。
当这篇稿子变成铅字,发表在报刊上的时候,我喜极而泣。母亲节,孩儿读报给您听……